欢迎来到 名山名寺名观!

加入收藏  丨  联系我们

中国道教建筑特色

摘要:

中国道教建筑基本上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大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供奉神像的主要殿堂,并作为斋醮的场所。建筑的构造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单体建筑。道教宫观多能综合运用雕塑、绘画、书法于建筑之中,不少道教宫观有精美的壁面、雕塑、书法、碑刻、匾联、题词,这些是构成道教建筑艺术的主要内容。本文从道教的构成、特点、艺术价值三个方面对中国道教建筑特色进行详细的概述。

关键词

道教 建筑 特色

目录

(一)、中国道教的建筑构成

(二)、中国道教的建筑特点

(三)、中国道教的建筑价值

引言

言 中国道教建筑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技术和艺术上智慧的结晶。古代建筑的园林建筑中,占很突出的位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构成

道教宣扬人们应向虚无混沌、自然淡泊的境界靠拢,其所强调的“四时依序,五行定位”的观点,实质上流露出人应该向自然环境妥协的主张,希望人们不要有意改变什么,保持“无为”才能做到对“道”的遵循。在中国始终是政权决定宗教,宗教总是服务于政权,中国历代王朝对宗教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其为政治服务。一般来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士大夫阶层喜欢阅读宗教经典,思考宗教哲理,在其中追求人生境界和生活情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民众则倾向于在宗教的生活规范和宗教的仪式活动中找寻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在中国,政治支配宗教,君权大于神权,君主自命为天子,自称“君权天授”,受天命而行使权力,享有至上的权威,宗教只有依附于皇权,在皇权的扶植和利用下,才能得以传播和发展。

唐、宋两代是道教的鼎盛期,恰好这一时期以高台基、大屋顶、装饰与结构功能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木质结构建筑,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不论从建筑形制到组群布局还是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帝王宫殿陵寝以至王公官吏和庶人的住宅,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道教建筑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唐六典词都》记载,当时天下宫观总一干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建筑统称为宫观,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历唐、宋两朝六百六十多年间,也是儒、佛、道三教建筑相互影响,彼此吸收的大圆融时期,儒家的宫、殿、堂、厅、门、阙等宫方建筑己被佛道大量移入神堂佛殿建筑,即佛道的山门、藏经楼牌坊等也和孔庙、书院等的同类建筑,在形制和布局组合上都有相似之处。元明之后,道教衰落,在建筑上也墨守成规,设有大的发展,十二世纪中叶,全真道在北方兴起,后来扩及到南方。

后来的建筑构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表现

1、以木为建筑材料以符合阴阳五行、自然自在的学说思想,反映道教的亲近自然、与自然交流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宗教意识。

2、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吸收五行阴阳及方位说,根据乾南坤北、天乾地坤、子午中轴线等宗教信仰,布局整体建筑。如两侧月东日西,取坎离对称之意;坐南朝北,以“聚财迎神”自生福气。“自然之美”是道教崇尚的最高境界: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道教建筑最鲜明的特色;依山傍水、亭榭楼阁、山石林苑是道教建筑的突出形式。

3、根据《周易》,运用数的点差关系造型,使建筑中凡是需要用到数学原理时,都赋予宗教人文理念。如阳奇阴偶、九数为大(天数,阳数之极),是中国建筑数字化的最早实践。

4、讲究阴柔之美。道教崇尚“守恒”、“以柔克刚”等阴柔文化意念,在建筑上的反映就是柔线条的运用。如屋顶的曲折和反翘,柱梁的圆润和飘弧,不但没有沉重压抑之感,反而总是觉出轻盈欲飞、紫光仙气的舒展,有情理相融、人事天赋的韵美。

二、建筑特点

1、道观布局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以道教正一派祖庭上清宫和全真派祖庭白云观为代表。山门以内,正面设主殿(即三清殿),两傍设灵官、文昌殿,另外沿中轴线上,还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玉皇殿或四御殿。

另一种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以江西省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代表。三清山的道教建筑雷神庙、天一水池、龙虎殿、涵星池、王佑墓、詹碧云墓、演教殿、飞仙台八大建筑都围绕着中间丹井和丹炉,周边按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排列。

2、道教建筑多选名山洞天福地,体现崇尚自然,追求超凡脱俗的思想。

3、道教鼓吹“酬神演戏”故道教建筑中多设道地的木构建筑“坛台”,以为“纵情欲乐”“天性自然”。

4、建筑装饰常用扇-善、鱼-裕、水仙-仙、蝙蝠-福、鹿-禄莺-友情、灵芝-不老、鹤、龟-长寿、松柏-健康、竹-君子、狮、麒麟-辟邪、凤-祥瑞的图案。

在风景名胜点的道观建筑,除了奉祀系统的建筑为服从宗教需要显得比较刻板外。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楼、亭、阁、谢、塔、坊、游、廊等建筑,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到,供人观赏。这些建筑充分体现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思想,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势;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

三、建筑价值

道教建筑具有丰富的艺术内容,将绘画、雕塑、诗文、书法、篆刻、联额、题词、碑刻、园林等诸多艺术形式融为一体;除宫观建筑外,还仿效佛教开凿石窟和摩崖造像,以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理想和对吉祥如意、福寿和睦的追求。道教建筑文化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是永存的建筑价值。

道教建筑艺术的表现主要在细部,即雕刻与绘画。在手法上尽量突出这一宗教的特性,使人们直接感觉到它是庙观而非佛寺。其艺术内容是广泛的,如木雕的天宫楼阁,砖雕中的背饰、瓦头、石雕中的柱、础、栏、板、杆,金属制品中的金殿、金碑以及板画、壁画等。天宫楼阁,道教好神仙之学,其居处多选风景奇特之地,如山东蓬莱,地处渤海之滨。道教就是利用“海市蜃楼”这一自然现象,用木雕成天宫楼阁的建筑模型,安装在庙观壁面作为装饰物。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中记载:“大屋中施小屋,小屋上架小楼谓之仙楼。江南工匠有做小房子的绝的绝技。这种“仙楼”或“小房子”就是北方的“天宫楼阁”宋李诫《营造法式》称为小木作。

金殿、金碑、古代铜也称金,故道教建筑中无论用铜铸镏金或纯铜制成的殿堂都称“金殿”。用铜铸碑则称“金碑”。金殿象征天帝所居之处,与叫“金朔”。金碑是道教建筑中的小品,宫观内立石碑是不足为奇。

壁画,我国建筑上采用起源很早,寺观内的宗教性壁画始于佛寺,道教兴起也仿照壁画之风而出现在观宫上,审观壁画的发达与道士本人即为画家也有关系。宫观壁画题材以神像为主,此处亦涉及动物、植物、山水、楼台等到。装饰图案,宫观建筑如布局类似佛寺,但是在殿堂本身的细廊所用装饰,彩画等图案之内容却与佛寺不尽相同。除人物是很容易分清者外,装饰图案一般八卦、太极、四灵、暗八仙、动物中的鹤、鹿、龟、植物中的灵芝、仙草等。

在窗禄门窗裙板及檐头、斜撑、雀替、梁杉等建筑构件上,其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有一些重要建筑大部分己列为国家级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于我们现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贺彦凤张德才中国宗教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9年3月

【2】石永松道教文化在净乐宫建筑装饰图案中的体现建筑设计管理2009年第9期第26卷总第151期

【3】潘伟朴永吉关于道观园林的研究现代园林论坛

【4】李凇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

文化拾遗

【5】沈文中道教文化对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文化2009-11 51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战略合作 | 版权声明 | 咨询服务 |
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
京ICP备170532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