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名山名寺名观!

加入收藏  丨  联系我们

中国道教文化的特点

摘要:中国建筑通常融文化艺术于一体。而中国的文化,受宗教影响久远。其中之一为道教。道教为本国教派,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渗入中国的文化、信仰、道德取向等方面,与中国建筑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上可影响封建君主的治国理想,下课可制约引导百姓的生活。道教的精神也体现在建筑中,尤其在美轮美奂的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中,百姓通过对建筑的解读更加深了对宗教的理解。文中尝试解读道教文化的主旨及其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道教;文化;建筑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尤其是本国教派道教,与其共同发展,内容极其丰富。由于传统社会以农立国的生产活动和宗法社会的长期存在,使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道教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道教作为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门成熟宗教,是把“道”作为万事万物共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古代哲人思维中的宇宙起源图式。其中,“道”是一种“无状之状,无像之像”的东西,它先于天地万物而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人们想要保持阴阳调和的最高境界,只能依道而行。道教宣扬人们应向虚无混沌、自然淡泊的境界靠拢,其所强调的“四时依序,五行定位”的观点,实质上流露出人应该向自然环境妥协的主张,希望人们不要有意改变什么,保持“无为”才能做到对“道”的遵循。在中国始终是政权决定宗教,宗教总是服务于政权,中国历代王朝对宗教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其为政治服务。一般来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士大夫阶层喜欢阅读宗教经典,思考宗教哲理,在其中追求人生境界和生活情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民众则倾向于在宗教的生活规范和宗教的仪式活动中找寻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在中国,政治支配宗教,君权大于神权,君主自命为天子,自称“君权天授”,受天命而行使权力,享有至上的权威,宗教只有依附于皇权,在皇权的扶植和利用下,才能得以传播和发展。

虽然对道教的理解运用不同,但是道教在中国上上下下的不同阶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利也可以表现在建筑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民间或皇室建筑的宗教建筑。另外,皇家建筑,如保留至今的故宫等建筑也有道教色彩。

1. 道教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文化国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净乐宫道教建筑装饰图案,也是多文化的,这些建筑上的装饰符号积淀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特有的物质和精神。道观等建筑艺术的装饰图案,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美学,在施与审美对象以全神贯注的注意力的同时,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往往成为巨大的美学激奋和满足的来源。

1.1 在室外建筑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净乐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其屋顶装饰可以使建筑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2】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正脊设宝珠,圆珠外缘以火焰做装饰,故名“火珠”,下面用盘龙作座托起火珠。它的形体大大超过了正吻,而成了整个屋脊的装饰中心,把屋面当作露天舞台。垂脊装饰重点为仙人走兽和垂兽。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净乐宫成为一座仙阁神宫。戗脊又叫“金刚戗脊”,俗称“岔脊”,是歇山屋面上与垂脊相交的脊。戗兽是建筑戗脊上的兽件,用于歇山顶和重檐建筑上。戗兽是兽头形状,其作用和垂兽相同,也有严格的等级制限制。歇山屋顶的装饰重点在戗脊上,有两个兽头,一个垂脊兽,一个戗脊兽。瓦当又称“勾头”,起固定、美化屋面轮廓和蔽护屋檐免遭雨水侵蚀的作用。

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门窗的文化内涵是由门窗纹饰与图案表现的,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门窗是建筑整体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不仅仅是和谐,还有着有机的关系。门窗的装饰图案与建筑物是巧妙的结合,完美的搭配,形成一种和谐之美,创造出门窗与建筑的更好的契合。比如净乐宫建筑门的图案装饰是明代装饰手法,格心、绦环板、裙板,框架的线条装饰以不醒目为原则,不饰雕工,而仅以窝角、其线等简单工艺制作。绦环板与裙板装饰手法类同,一般不允许透光,只用浮雕工艺来完成。绦环板与裙板偶尔也用透雕方式,但大多数裙板还是采用全素形式。因为格心处在门的中心位置,理应为装饰重点,而裙板处于下部,便以简便风格为主。这种筑门的图案装饰反映出道教“崇尚自然”的教义,把道观修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道家的宗教哲学思想。

1.2在室内建筑上的体现。

利用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组合体体系,按照构架组合形式及其各部构件的形状进行装饰,可以表现出强烈的质感和木材质饰面的特殊效果,实现了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建筑室内装饰的细部处理,几乎运用了一切静观艺术形式,并融合了中西方的装饰艺术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道观室内装修的重点在梁柱、天花、墙壁和道龛。除此之外,还附加了大量的陈设来渲染道观的宗教气氛。梁架结构。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它们的柱、梁、柿、檩、椽等主要构件几乎都是露明的,这些木构件在用原木制造的过程中,大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1.2在彩绘等上的体现。

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在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是用(走廊)的形式相互连接的,特别是花园中的回廊很有讲究,它们穿梭在树木与亭台间,宛如游龙。凋梁画栋,凤翅鳞盘,屋宇间描绘着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让人追忆那历史的长河或沐浴那神话的境界,扼腕嘘叹!加上那优美婆娑的古木苍枝、奇花异草等自然环境和人造的亭台楼阁、碧瓦红墙、曲径幽道、假山池水,让你忘却现实的喧嚣,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来到了宫观中既得到了心灵的倾诉,也得到身形的超脱。在净乐宫中,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自然环境相调和。诚如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2.中国道教文化在道观园林、雕塑等中的体现。

2.1 在道观园林中的体现。

  道观园林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既具有社会文化的精神属性,同时也具有物质空间的物质属性。在《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与寺庙园林环境》中,探讨了两个中国传统理想景观模式:昆仑山及蓬莱模式,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并提出寺庙园林的选址、风格和布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经验和审美情趣,符合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理想景观的追求。在《中国道教园林精神空间的构成研究》中,选取楼观台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研究和分析历史文献,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归纳为“无中生有”的哲学观念,并举例分析了在此哲学观念的指导下的美学观念及其在道观园林中的反映,对楼观台的空间构成结合道教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了其选址和格局的风水因素以及跟自然的关系,分析了道教宫观建筑、导引空间、水体、植物的精神暗示,探寻宫观园林精神空间的设计手法。在《道教建筑与风水文化》提到道教建筑设计遵循一定的风水原则。【3】

2.2 在雕塑中的体现。

  下图为即2000 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郊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彩绘木雕神人像(图1),今人称之为“羽人”。。造型是人面鸟身,“黄色鸟喙”,鸟腿、鸟爪、鸟尾,立于一只斑斓大鸟的头上。楚文化是道教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楚国核心地区出现的这件难得的人鸟合体彩绘木雕像,显现了早期的神像观念,恰好与文献记载魏晋道教徒的观念一致。【4】

咸阳渭陵出土的精致的乘马玉羽人应是来自西汉皇族的墓葬(图2),西安和洛阳也都相继出土了这种西汉铜羽人,铜像设计为实用的器物,怀抱方形盒,造型精瘦,未着衣裳,羽毛后拂,以显出轻盈飘升之态。东汉时期的羽人更多作为仙境世界的“群仙”形象,没有具体的名号和身份,一般形象是“披头散发”,双肩生翼,或与神兽嬉戏,或横身飘飞于虚境,称之为 “仙人”或更贴切。“羽人”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楚辞·远游》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汉代王逸注:“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体现了汉代普遍的道教升仙观念。

 

图2

2.3 在石桥上的体现。

  在道教的哲学中,“道”是空有无名之状,是非逻辑、非理性的,不是用语言可以传达的,它超出了人的各种感觉和语言之外,所借助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所以它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古代石拱桥的薄拱薄券技术使桥拱的空间发挥到最大,同时自重减至最低;石梁桥的简支结构形式则将古桥建筑中的“有”、“无”之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传统的设计手段,道教文化的影响反映在古桥的材质、色彩及装饰符号上,营造出虚静、祥和的意境,这样的空间氛围可以让人品味开阔、简淡、疏朗、谦和之人生追求。

【5】

3 小结

  从上述简单几例中可以看出,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道教主旨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早已深入人心,势必在今后继续影响中国的建筑。不论从就建筑专业方面,还是从美学欣赏和实用方面考虑,都需要一定的道教文化视角,更清楚了解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贺彦凤张德才 中国宗教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9年3月

【2】石永松 道教文化在净乐宫建筑装饰图案中的体现 建筑设计管理 2009 年第9 期 第26 卷总第151 期

【3】潘伟 朴永吉 关于道观园林的研究 现代园林论坛

【4】李凇 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 文化拾遗

【5】沈文中 道教文化对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 文化 2009-11 51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战略合作 | 版权声明 | 咨询服务 |
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
京ICP备170532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