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文章解读了清代男子、女子服饰的传承与创新,重点介绍了宫廷服饰和官员服饰。认为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但其精神实质是与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清代;服饰;传承;创新
在中国服装史上,清代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清初,满族统治者严令汉族臣民依照满族的制度剃发蓄辫,在外观形式上摈弃了许多传统形制,但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一、清代男子服装的传承与创新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装的繁缛华丽是此前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皇帝冠服便是典型。皇帝冠服有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4 种。每种都有冬、夏两式。礼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重大典礼活动时最常穿着的典制服装,其式样是通身长袍,另配箭袖和披领,衣身、袖子、披领都绣金龙。根据一年四季季节的变化,皇帝上朝穿的服装分为春、夏、秋、冬四种,材质有裘皮、棉、纱等多种质地。朝服的形式是与满族人长期的游牧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满族的祖先原来长期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主要以渔猎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较少种植。“吃肉、穿皮”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满洲贵族男子所穿的服装多为东北特产的貂皮、狐皮等毛皮制成。为了方便骑射,服装的形式多采用宽大的旗袍和瘦窄的衣袖结合的形式。在服装的领口处设计成较低的圆领口,并配制一条独立裁剪制作的活动衣领,叫做“披领”;袖口的设计非常独特,是一个半圆形的可以反挽的袖头,形似“马蹄”,得名“马蹄袖”。满清入关之后,满族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蹄袖的实用功能已经消失,但是满清皇帝认为:衣冠服制事关社稷,不能轻易改变,所以就一直沿用下来。
补服是清代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清代补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明朝官服的直接承袭。补服以装饰于前胸及后背的补子的不同图案来区别官位的高低。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各级官员均用方形补子。补服的造型特点是: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有五颗纽扣,是一种宽松肥大的石青色外衣,当时也称之为“外套”。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皇族补服纹样为:五爪金龙或四爪蟒。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鶒鸂; 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官员品级的主要区别是在帽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清初,花翎极为贵重,唯有功勋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赏戴,而“顶戴花翎”也就成为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清中叶以后,花翎逐渐贬值,但其象征荣誉的作用依然存在。
二、清代女服的传承与创新
清朝初期,在“男从女不从”的条款规定之下,满族和汉族女子各自保持着本民族原有的服饰形制。满族女子的服饰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男子的服装相同,但后来开始仿效汉族女子的服装样式,在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清代女装的特色。
女服中的最高等级是皇后、皇太后,亲王、郡王福晋,贝勒及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贵妇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妇的冠服。清代命妇的冠服与男子的冠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种。皇太后、皇后朝冠,极其富丽。冬用熏貂,夏用青绒,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各贯一颗东珠,以金凤相承接,冠周缀七只金凤,各饰九个东珠,一个猫眼石,21颗珍珠。后饰一只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 颗。中间一个金衔青金石结,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二条明黄色条带,末端缀宝石。皇后以下的皇族妇女及命妇的冠饰,依次递减。嫔朝冠饰以金翟,以青缎为带。皇子福晋以下将金凤改为金孔雀,也以数目多少及不同质量的珠宝区分等级。
满族女子的一般服饰有为长袍、马甲、马褂、围巾等。满族女子穿直身长袍,长袍有二式,衬衣和氅衣。衬衣的样式是圆领、右衽、直身、平袖、没有开禊、有五个纽扣的长款衣服,袖子的形式有舒袖、半宽袖两类,袖口内还要再另加装饰袖头。衬衣是满族妇女的一般日常便服,多以绒绣、平金、织花进行装饰。服装的所有边缘都加边饰、至晚清时,边饰越来越多。氅衣的样式与衬衣款式差不多,衬衣一般不开禊,氅衣则左右开禊,并且开禊高至腋下,开禊的顶端还要装饰上如意云头,氅衣的装饰特别华丽,滚边更为讲究,在领口、袖口及侧摆、下摆等处都镶滚不同色彩、质料的花边、狗牙等。同治期间,京城贵族满女的服装所装饰的滚边道数越来越多, 被称为“十八镶”。这种“十八镶”的服装一直到民国期间仍非常流行。在氅衣的袖口里边,通常装饰着华丽的袖头,在袖头上装饰着花边、狗牙等,袖口内加接袖头后,袖子就显得长了,而且给人造成穿了好几件衣服的错觉。另外,拼接上的袖头磨脏了还可以换新的。慈禧太后在一般场合,都喜欢梳大拉翅,穿宽裾大袖的氅衣。马甲一般为无袖短身的上衣,样式有一字襟、对襟、大捻襟等数种,通常穿在氅衣、旗袍的外面。清代满族女子穿衬衣和氅衣时,通常在脖子上系一条丝带,丝带先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然后右面的一端搭在胸前、左面的一端掩在衣襟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并与衣服上的花纹搭配。满族妇女的鞋极有特色,以木为底,鞋底极高,类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后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较宽,中间细圆,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凿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底”。鞋面多为缎制,绣有花样,鞋底涂白粉,富贵人家妇女还在鞋跟周围镶嵌宝石。这种鞋底极为坚固,往往鞋已破毁,而底仍可再用。新妇及年轻妇女穿着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岁时开始用高底。清代后期,穿长袍配花盆底鞋已成为清宫中的礼服。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较多,女孩成年后,方才蓄发挽小抓髻于额前。“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这种发式,使脖颈挺直,不得随意扭动,以此显得端庄稳重。清咸丰以后,旗髻逐渐增高,两边角也不断扩大,上面套戴一顶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做成,是为“旗头”或“宫装”。俗谓“大拉翅”,就是指这种戴扇形冠的头饰。
清代汉族女子的服饰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衫、云肩、裙、裤、一裹圆、一口钟等。清初,汉族女子发式大体沿用明代式样,以后变化逐渐增多。清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将头发分为两把,俗称“叉子头”。有的在脑后垂下一绺头发,修成两个尖角,名“燕尾式”。后来还流行过圆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样。清末,又有巴巴头、连环髻、麻花等式样。清代汉族女子仍缠足,多穿木底弓鞋,又称三寸金莲,在鞋面上多刺绣、镶珠宝等。南方的汉族女子则多穿木屐。
三、结语
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摈弃了许多传统形制,但其精神实质与整个华夏民族的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清代服装在形制和风格上既体现了满族人本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来所遗下来的等级内容,然而,其条文规章的繁缛程度却超过了历代,人们的穿着也更为严格规范,在装饰繁复方面成为了历代之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
[2]中国历代服饰大观.百龄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