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余年,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资源的转换利用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目前存在的一哄而起、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低层次的粗放式和雷同化开发,以及对文化资源不加区别的盲目性开发等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与矿产、土地等物质资源的区别在于,它是兼具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稀缺资源,是民族记忆和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旦毁坏,就无法恢复。因此,必须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说,“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其次,传统文化资源的形成有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特定内涵和价值指向,因而,其中既有为今天可以继承的“民主性精华”或合理利用的成分,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或无法传承利用的成分,必须进行“扬弃”,即创造性的现代化转换,才能为今天所用,从而不断积累、传承和发展。再次,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涉及我国56个民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庞大体系,既有遗址、民居、寺院、道观等有形的文化遗产,也有儒释道、诸子百家等思想文化资源,还有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体育、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千差万别。有些资源适合产业化开发,有些资源适合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有些资源只能进行部分或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暂时不具备开发的条件,只能严格保护起来。对此,必须区别对待,分类评估,科学规划,根据资源的性质、特点确定开发的对象和恰当的开发模式。
传统文化资源犹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是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积累并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现代化转换,就是要从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出发,探寻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现代审美价值”和“民主性的精华”,通过全新的创意生成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包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现代化的转换,促使价值内涵和审美偏好的再发现,从而在当代人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历史的时空转换中实现与现代社会需要的对接。这样的产品,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精品”,它既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和再积累,既造福于当代,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令世人足以自豪的文化财富。
在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项目的创意策划。创意是智慧的结晶,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结果,它往往能够打破常规思维,起到“画龙点睛”或“化腐朽为神奇”的放大效应。一部《印象·刘三姐》,使“山水甲桂林”的阳朔小城,从“门可罗雀”而“热闹非凡”,游人慕名而纷至沓来,一举激活了阳朔的文化旅游产业。这样的生动案例在今天的神州大地比比皆是。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转换,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动力源泉,从而使蕴涵在文化艺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中的潜在创新能力被大大激活。然而,市场机制毕竟存在着自发性配置资源的缺陷,公共政策和法制作为政府干预市场,从而弥补市场自发性缺陷的主要手段,在支持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否则,放任市场机制调节,市场自发性的“趋利”行为就会由于缺乏约束和规范而无限膨胀,以致产生严重的后果。
目前文化娱乐市场中,一些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转化的历史题材,存在着“打情骂俏”或者胡乱编造的“戏说”以取悦观众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问题,偏离了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准则而受到质疑和批评。再比如,我国九寨沟、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在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后,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而违规建设,破坏了景区的自然风貌和文化资源特点,然后又一律拆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其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扬弃”的现代化转换。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内容”的现代化转换才能成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