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名山名寺名观!

加入收藏  丨  联系我们

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

一、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实践基础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提出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话语,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人日益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定位文化软实力,自觉把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重点。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涤荡、相互融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物质文明的发展亟待精神文明的同步跟进,国家硬实力的增强亟待软实力的相应提升。2006年11月,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07年10月,我们党首次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正式写入党的报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的提出,还是对优化国力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呼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作为“战略型产业”的我国文化产业长期处于“战略性短缺”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也滞后于全国经济增长和相应的民生增进,这无疑会阻碍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遇到“文化逆差”。据文化部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中国仅为4%,其中大部分则为依托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面对经济“顺差”同文化“逆差”的不协调情形,面对世界文化市场“西强我弱”的不利格局,为满足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有必要顺势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内涵的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

  二、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的深刻蕴涵

  文化软实力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独创性话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和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国所讲的文化软实力,既是讲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更是讲文化的内部凝聚力,是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统一。

  文化凝聚力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念对人们产生的凝聚力量。一定的文化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一定的价值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为载体,文化的凝聚作用来源于文化的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正是如此,“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我国当代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正是有着共同的理想和高昂的民族精神,才能将人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文化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文化吸引力是对他国人民的吸引力,只有采取各种方式传播本国的文化,使本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触、了解、欣赏、认同和接受,才能真正产生文化吸引力。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诗歌、戏剧、书法、绘画等各种文化载体,以及这些文化载体所传载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在于通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文化融合化解文化冲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因此,“提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就是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的新格局,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文化软实力,同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有着根本区别。约瑟夫•奈将软实力视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可见,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往往是指国际关系中一国文化对他国的吸引力,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外部吸引力。实际上,这是企图通过显性或隐性的价值诱导和价值干预来增强“价值同化力”,以本国文化的独占性来否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实现“人随我欲”,“达己所愿”。这种“同化式的实力”越发展,越不利于世界文化的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然而,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是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的统一,往往更重视在增强和发展文化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增强文化的外部吸引力,甚至认为,文化的内部凝聚力决定文化的外部吸引力,文化的外部吸引力折射了文化的内部凝聚力。这种文化软实力是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基础,强调“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文化的多样“十八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笔谈性和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三、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时代价值

  1.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是文化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推动了我国文化政策的新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对于文化的性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转型,文化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更加深入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深化了文化发展理论,形成了创新的文化话语,同时,注意将对文化的理论认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历史阶段社会任务主要文化

  理论探索主要文化政策

  过渡时期

  (1949-1955)恢复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文化的性质、文化转型改造旧文化,建立新文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5)调整国民经济,迎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文化政策“左转”

  动荡与徘徊时期

  (1966-1977)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文化大革命”文化的性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政治化,服从于政治

  战略调整时期

  (1978-1991)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的性质、发展方向确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1992-2001)深化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文化的重要性、性质、发展方向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2002至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文化的性质、地位,文化的发展模式、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可以发现,文化发展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重点总是与社会发展主题相呼应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为文化发展提供宏观背景以及运行条件,而不同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发展政策又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起着不同作用。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步深入,文化发展的高度和层次得到了提升,文化发展的格局得到了更为科学的规划。文化软实力话语从无到有,从民间声音、学术概念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国文化理论和政策的新发展。

  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建设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契合国民情愫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内部凝聚力,以富有中国特色和世界胸怀的文化表达,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

  2.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深化了综合国力理论,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发展

  197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局前局长雷•克莱因提出:国家实力是由国家的基本有形实体(人口加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五大因素构成,结果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乘积。克莱因之后,关于综合国力的衡量方法层出不穷,评估领域更为广泛,各项指数也更为丰富。但将精神要素等软实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共识,这一点从世界历史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我国将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综合国力结构的战略布局,有利于开发其他的国家实力资源,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呈大幅上升趋势,但是资源、经济等硬实力换算为人均指数则弱势凸显。因此,将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国力形态加以重视、开发、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

  3.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为信息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有力武器社会信息化改变了综合国力竞争的态势,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使文化软实力因

  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增强了人们运作信息使人信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革命创造了实际上超越国境的虚拟社会和网络。跨国公司和非政府因素(包括恐怖分子)作用更大。很多组织将拥有其自身的软力量,将跨越国境的公民纳入其联盟。政治因此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吸引力、合法性和可信度的竞争。分享信息并使人相信的能力成为吸引力和力量的重要资源。然而,掌握信息、分配信息与产生实际吸引力之间还需要文化的包装和过滤。因此,抓住信息时代的新型文化软实力为我所用,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所在。全球信息化浪潮面前,被繁琐无用的信息俘虏将消耗掉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被传导错误价值观的信息所吸引,将会失掉大片精神领地。这时,用一定价值观的文化软实力介入并占据这些产生新型软实力的领域,同时对其作用方向加以引导,使之不致成为价值真空或为人所利用的思想混沌场,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战略合作 | 版权声明 | 咨询服务 |
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
京ICP备170532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1241